欢迎访问清华科技园培训中心!高端培训与产业融合的践行者!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重要政策信号!

发布时间: 2018/7/23 23:22:45 被阅览数: 1212 次
 

7月23日,中央层面两大消息值得关注。首先是上午,中国人民银行意外开展5020亿元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3.30%与上次持平。5020亿元的规模,为有记录以来单日最大。另外一条消息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并继4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再提“扩内需”。

 

会议释放了全面宽松的信号!货币宽松政策再确认、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政策转变提升资本市场信心,有助于A股走出当前低谷!

 

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在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三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四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会议认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要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商再投资鼓励政策,加快已签约外资项目落地。

 

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三要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会议通过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多家市场机构分析,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有望加快。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和外部环境的恶化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5月、6月的社融显著下降,银行表外迅速收缩,市场资金流动性趋紧,债券违约增多,多重风险积聚下,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预期升温。多家市场机构分析研判,从近期监管对非标态度的缓和和对中低评级信用的鼓励,前期的宽货币紧信用有向宽货币宽信用转变的趋势。


在各种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前段时间,最备受争议的就是财政政策。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批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并指出,“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即使按照一些财政专家所测算的,实际的赤字率可能达到3%,那也不是积极的”,“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是国务院新闻稿最大的亮点。之前财政政策的提法是“积极”而本次的提法是“更加积极”。很明显在央行以及财政部关于到底是宽财政还是宽货币的争论当中,高层显然是偏向于前者。


那么怎么做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呢?方法无非是两个:一是减税,按照会议的说法,今年税费在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再减650亿元。二是发债:今年批准的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快马加鞭了。由此今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预计将会加大。


下一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走向?今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主要背景是自4月份的资管新规发布以及一段时间的金融去杠杆后,社会融资规模下降得非常厉害。社会融资规模主要说的是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居民提供的资金总额,包括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信托贷款、股票融资等。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是9.8%,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社融增速首次降到个位数。


“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本次会议值得关注的。上一次中央会议层面提及内需是在4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是次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也是继2014年12月之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扩大内需”,也被很多机构视作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微调的“风向标”。

 

“这两大信号的影响不容忽视,宽货币再向宽信用转变,去杠杆向稳杠杆、扩内需转变,市场的风格也将随之出现变化。”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指出。中信证券在研报中对股市、债市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1。对于利率债而言,目前机会不大,我们的区间判断得到证实,此前多家机构纷纷下调利率预期,但我们并不认可,因为政策转向和汇率约束导致利率存在底部区间。

2。对信用债而言,上周两大新闻对信用债乃至全社会信用扩张都带来了较大的利好:一是央行窗口指导商业银行认购AA/AA+城投债作为MLF抵押品,二是资管新规如期落地,在非标投资、净值法管理等有所松动。资管新规的松动,对于非标融资占比较大的平台更加利好。总体而言,信用债市场处于回暖趋势中,其中最具确定性的性的品种,还是AA+甚至是一些AA城投债。

3。股市方面,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是利好,未来可能得到宏观数据进一步支撑。前期信用风险对股市的压制随着监管政策的边际放松和货币政策的持续发力得到一定缓释,资管新规补充通知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的超预期最直接推升银行股的上涨。

本次MLF大额操作进一步确认了货币政策宽松,在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过程中需要基建或房地产等领域承接信用扩张,而监管对非标投资的放松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能为地方政府基建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抬升市场对基建投资拐点来临的预期,建筑、钢铁等周期行业受益最为领先和明显,螺纹钢等黑色大宗商品上涨动能较为充沛。


此次会议为何再提扩内需?
在今年4月CF40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中,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曾指出,内需过度下滑是未来几个季度需要重点关注的经济风险之一。

张斌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经济当前的运行特点是“内需放缓、外需接棒”,体现在:1)周期性行业需求增速仍处于下行通道,商品房销售下降;2)价格类指标跨过周期高点,PPI显著回落;3)经济景气度尚好,但在放缓通道当中;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5)出口增速处于高位;6)就业市场总体平稳。

他认为,下一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宜松不宜紧;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兼顾系统性风险。当前的CPI处于合意水平,PPI仍在下行通道当中,杠杆率水平趋稳,企业偿债能力改善,这种局面下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考虑到未来经济下行概率远大于上行,货币政策不宜再紧。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稳定总需求的作用。财政政策是稳定总需求的重要工具,这个工具要发挥好作用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仓促出台应对需求过度下滑的项目建设,难以保障项目建设的设计和品质;缺少提前对项目建设的合理融资安排,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助高成本的融资来源,增加项目建设资金成本,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健运营。这些都是2008年以来刺激方案带来的教训。今后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稳定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需要未雨绸缪。

 

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融资平台公司主要指的是地方上的,这些公司一个是地方政府设立的,主要用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受地方政府隐性担保,但他们的债务并不会显示在财政赤字上。在“强去杠杆”的时候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往往成为最主要的规范对象,但带来的问题是投资增速下滑,2018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6%,再创新低。同时导致非标融资下滑进而导致社融规模快速下降。本次会议提到“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显然有助于抑制今年投资的下滑以及社融的不断走低。

 

如果说今年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货币政策表述由“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调整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示着货币政策开始微调。那么7月23日的国常会将财政政策的表述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后,2018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已经明显转向,在财政、货币双宽松的大背影下,预示股市见底,楼市不寒冷!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产能过剩是全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集体应对
  • 发改委严鹏程介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